查看原文
其他

“都把抗疫叫打仗,果然是不打不相识!”|华东师大战疫讲述⑪

共同守“沪”的 华东师范大学 2022-07-05
杜震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3月13日进校战疫,担任闵行校区研究生公寓区块二块长。今天听他讲述战疫经历。
 



我3月13日进校参加疫情防控工作,3月19日随顾红亮副校长,音乐学院杨海燕书记、体育与健康学院黄岚兰书记、宣传部刘金玉副部长、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金丽君和校办周佳宁老师进驻虹梅南路研究生公寓区块,并与已在研究生公寓的多位老师和辅导员包括李卓航、于袁欢、黄天翔、杜源恺、范慧婷、杨欣怡、侯嫣茹、班冬宇、周俊辰、李本泰、李战峰、迪拉娜组成区块工作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公寓区块4500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疫情防控工作。

之后,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加和进一步细分的网格化管理,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利娟书记和博士后李睿、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历史系副主任瞿骏教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员斯幸峰教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吴宇宁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立政老师、基建处王军处长、音乐学院挂职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成伟、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李恺书记、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吴丹老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慧老师等先后加入工作组,共同守护研究生公寓区块。





大学为学生而存在。

研究生公寓片区里封控着450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的餐食供应、物资保障、核酸检测、医疗药品、疫情流调、危机处置都需要工作组进行现场组织和落实。

我们连续战斗,日日无休。辛苦自不待言,受委屈也是家常便饭。但若换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和重新认识世界的绝好机会呢?

大家都把抗疫叫战斗,所谓战斗,其本质便是矛盾冲突,俗话说叫打仗。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不容准备和缓冲的粗暴,瞬间剥夺了自由多元的校园生活,也在一夜之间把师生的生活模式拉低到仅能维持基本生活保障的地步。这种生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巨大改变,无疑带给所有师生以巨大的冲击。

刚性的疫情防控命令、探索中的新校园管理模式、多元化的师生需求、长期封控造成的心理变化与复杂的现场情况交织在一起,催生出无数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身处一线的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但也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让我们能更深刻地体验到世界的复杂性,看到很多人事物的另一面,也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躯里的另一个自己。

这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同事、认识学校、认识世界,从而促使我们对自己作为高校教师的身份角色、思维方法和工作策略进行反思和改变。

这么说来,这场与疫情的遭遇战,却正是一场 “不打不相识”的缘分之约。

人总是不服管的。

上海的疫情防控,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场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的战争。而要赢得战争,必须有严格的纪律、统一的行动。

奥密克戎太狡猾了,它的隐匿性如此之强,传染性是如此之高,任何不服管控政策的、不服全员核酸检测的、不服戴口罩的、不服日常消杀的,都往往要付出“一人中招,万人受害”的惨痛代价。

奥密克戎,专治各种不服。

然而,有一些同学,却总把学校针对病毒的防控措施,理解为针对自身的粗暴管理,从而产生激烈的“抗争”情绪。

在抗疫一线,我们不厌其烦地提醒同学们戴口罩、排队保持间距、不要串寝、不要违规接收外卖,但往往会被部分同学当成对他们个性自由的限制,也为此遭受各种冷言冷语甚至过激言论。

但是,一旦片区里出现阳性,随着流调的展开,不戴口罩的、串寝的、违规传物的同学一个个被列为密接,以及7+7乃至14+7封控措施的实施,同学们反对学校管控措施的声音马上就小了,甚至还会主动配合我们进行片区的管理。

不打不相识,只有真正见识病毒的威力,才能真正理解学校制订管控措施的苦心。如果这场惨烈的抗疫战斗,能够让我们的年轻同学深刻认识到自由和自律的辩证关系,那何尝不是一次成功的逆境教育呢。宣传部曾让我写一句送给同学的话,我是这么写的:在最向往自由的岁月里,坚持最严格的自律,是最值得自豪的青春淬炼!

都说教育应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华东师大的老师们,也多温润如玉,亲切谦和。

可在特殊的战疫时期,面对紧急的任务节点、不理解的学生,我们工作组的老师也会忍不住发脾气。但在事后,我们的内心却往往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责怪自己作为老师,为什么控制不好情绪,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与同学交流。

我曾在北片区的公共区域,和一位质疑学校和上海防控措施的同学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我显而易见的愤怒和高分贝的“当头棒喝”场景被旁观同学拍下视频,一度流传甚广。

坦白地说,事后我颇为不安,担心我的愤怒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可是,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当初言辞激烈、对片区防控政策极为不满的同学,竟然主动报名加入了片区的志愿者队伍,并且积极主动,干得极为出色。

某一天,我和他再次狭路相逢。

这个大个子学生一脸不好意思地朝我走来,到我跟前跟我说,老师对不起啊,之前我跟您吵架,我真是不知道上海的形势竟然如此严重,您把我骂醒了,我真是不应该,对不起啊老师!

我用胳膊肘和他互触致意,笑着说:小伙子,我们这就算不打不相识吧。学生也开心地笑着,一脸释然,小跑着追上了其他志愿者的运饭队伍。

那一刻,我特别欣慰:多好的学生啊,他没有因为一位老师的愤怒和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丢脸”而走向偏激和对抗,而是由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正确的改变。

我想,我和他的这一次不打不相识,或许都会深深留存在彼此的记忆里,促使我思考教育的本质,也让这位同学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个世界,平日里大家忙啊,忙得彼此都成了生命的过客,看不清面庞,更看不清皮囊下的真心和真情。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剥夺了正常的生活模式,但也在逆境和困境下显露出人的真实底色。

犹记得研7号楼突发的核酸异常,把北片区负责人黄岚兰老师以及刘金玉、于袁欢老师封在了这栋800多人的大楼里。在群情激奋而又无依无靠的艰难环境里,三位女老师自发组成驻楼工作组,多次组织楼内会议稳定人心。她们每日都罩着大白把数百份餐食从一楼提到三四层,保障被严格封控同学们的一日三餐,同时还要担负起同学们的日常饮水需求和每日的环境消杀。她们用一次次湿透的衣衫和对学生负责的真心真情,保障着7号楼的正常运转。

犹记得南片区某日售饭前半小时,大雨倾盆,压垮了室外售饭点的多个雨棚。研究生公寓区块长杨海燕老师一马当先,组织全体南区工作组老师,不等不靠,当机立断另选地点搭建新的售饭点,同时协调后勤和志愿者,接电线、运桌椅、调卡机、拉动线……临时的紧急调整,又是顶风冒雨,免不了顾此失彼,但每一位老师都在紧张的气氛中相互补位、彼此提醒、紧密配合,最终实现准时售餐。看着有序的购饭同学队伍,早已被风雨浇透的我们,心中涌起的只有救险成功的喜悦和身为如此优秀团队中一员的自豪。

不打不相识,正是这日日艰辛的一线战斗,才得以让平时各自忙碌的我们能互鉴真心,彼此信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呢。

不打不相识,抗疫战斗就是一场底线测试,测出人性的底色,也漾出真情的温暖。

而这一切,都应当成为最真实可信的体验和感受,成为所有亲历这段时光师生的终身财富,更促发对今后教育改革的新思考。
 

来源|闵行校区虹梅南路研究生片区

文|杜震宇

图片为讲述者提供

编辑|吴潇岚



往期推荐



@华东师大志愿者,消杀防护要记牢!(含常见错误方式)

教授博导、书记院长、骨干能手……他们都是华东师大“片区大家长”!(下)

华东师大版“熊猫侠”家庭手册,方舱医院已经安排上了!

“我会一直记住退休前这段特殊日子。”|华东师大战疫讲述⑩

真人示范!华东师大化学博士教你宿舍消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